滴滴,不是罪犯的作案平台

作者: 国瓴律师
发布于: 2018-08-30 00:00
阅读: 14

   “空姐乘坐滴滴车遇害”事件还未平息,又被曝出“乐清女孩坐滴滴遇害”事件。深感惋惜的同时,也需亡羊补牢,扼制悲剧再次发生。与上次事件不同的是,此次受害人赵某在遇到险情时做到了及时向警方报警。可悲的是在危急关头却因滴滴客服说“要保护司机隐私”为由拒绝向赵某朋友提供车牌号与犯罪嫌疑人信息,导致警方无法及时救援,耽误了求救时间,惨遭杀害。

     让人更为叹息的是,在案发前一天,曾有另外一名女乘客坐过犯罪嫌疑人钟某的车。当时,钟某将其带至偏僻处意图不轨,乘客通过自救的方式免于祸害,侥幸逃脱后,乘客立即投诉至滴滴平台。平台答应尽快调查,但截至受害人被害案发都没有收到相关反馈和处理结果。于此不免想到,当时如若滴滴公司及时处理,赵某可能不会遇害。

案情重现

    在结束大学室友生日聚会后,受害人赵某于8月24日13时30分通过“顺风车”的方式坐上钟某的网约车,于乐清回永嘉。14时09分赵某在微信群中说自己被载至无人山区,五分钟后再次在群中求救,接到消息后赵某朋友立刻拨打其手机,其手机已经关机。赵某朋友朱某意识到情况紧急立即报案。在此之前朱某已与滴滴平台客服联系,客服称1小时内回复。民警随即通过公安信息平台查询赵某轨迹,并通过自己手机拨打赵某手机号码但显示已关机。16时41分许,该所民警利用朱某手机与滴滴客服沟通,在表明警察身份后希望向滴滴客服了解更多关于赵某所乘坐的顺风车车主及车辆的相关信息,滴滴客服回复称安全专家会介入,要求继续等回复。17时13分许,滴滴客服向该所民警反馈称赵某某在13时许预约了顺风车后已于14时10分许将订单取消,并未上车。民警再次提出要求了解该顺风车司机联系号码或车牌号码以便于联系,未果。20时左右,朱某收到滴滴客服回复,称已将涉嫌车辆信息提供给警方。鉴于钟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市县两级公安机于25日凌晨4时许在柳市镇抓获犯罪嫌疑人钟某。警方同时表示,民警曾3次向滴滴客服索要嫌疑人及车辆信息,两度被拒,提供警官证后滴滴方才提供相关线索,共耗时92分钟。

    据嫌疑人交代,8月24日14时50分许,他将受害人带至淡溪镇杨林线山路时,对受害人赵某实施强奸,并用匕首刺其颈部,致大量出血,随后将受害人抛在道路护栏外的悬崖下,驾车逃离现场。经法医初步鉴定,赵某死亡原因为右颈部动脉断裂急性大出血致死。

事后分析

    滴滴公司保护车主的隐私这点没错,但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却不尽如意。滴滴平台在接到投诉后,并没有及时作出应对措施,其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过于缓慢。且在受害人遇害前一天已有女乘客向滴滴平台投诉过嫌疑人,但直至受害人遇害都没有及时处理。案发后滴滴公司仅以一纸道歉函了事,平台松散的管理制度与客服的个人素质确实堪忧,滴滴公司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另外对于紧急事件处理,若每辆滴滴车都能装上紧急报警装置,能及将车辆和车主信息反馈给警方和滴滴公司,除却能将凶手及时绳之以法,更能震慑车主,极大程度的保障乘客的安全。

    而关于滴滴公司法律责任承担问题。首先对滴滴顺风车进行定性,以明确滴滴平台,乘车者,司机三者之间的关系。滴滴顺风车的使用可视为,乘车人通过滴滴平台向顺风车司机发出要约,司机在平台上看到乘车人的出行要约点击接单完成承诺,由此乘车者与司机之间达成服务合同关系。在这过程中,滴滴平台仅作为一种信息中介,为路线相同或相似的私家车司机与乘车者进行供需信息匹配以促成出行交易,根据《合同法》第四百二十四条规定:“居间合同是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可知滴滴平台与司机、乘客之间是居间服务合同关系。

    这几年,滴滴疯狂圈地扩张,所向披靡。但我们看到管理并没有同步跟进,甚至到了混乱的地步。对于滴滴公司管理不当,使得客服懈怠导致惨案发生,滴滴公司是否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还待考证。但在事件发生后,滴滴公司下线了顺风车业务,免去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和客服副总裁黄金红的职务,并声称对客服体系整改等举措,希望滴滴公司对此事件的负责与整改能使惨案不会再发生。

    关于其他责任的问题。平台越大,影响程度越宽,责任也就越加重大。假设最终调查结果显示滴滴平台在居间服务中已经尽到具体审核及谨慎义务,法律责任可逃,道德及社会责任难免。在道德层面,滴滴在事发后立即道歉,保证不会推卸责任,积极配合警方破案,对于家属表示慰问并给予相应的补偿是其中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滴滴平台应周全考虑各方面出行问题,尽好身为平台应尽的义务之余提高对平台技术进行完善,出台相应的整改措施加强对司机乘客的规范监督管理,不断地去缩小打车风险,以更好地去担当起对社会的责任。

    所以无论是滴滴公司、滴滴车主或是我们乘客本身,都应当将这几起恶劣事件牢记于心,引以为戒。滴滴公司应对车主的筛选与培训更专业;车主也应按国家法律与公司要求合理载客;对于我们乘客而言,必须学会在危机来临时如何自救,避免类似惨剧再次发生。

分享
  • 021-33883626
  • gl@guolinglaw.com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