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院长彭诚信教授应邀来我所做《民法典》专题讲座
2020年7月3日,国瓴律师事务所“国瓴律师沙龙”第四期如期举行。上海国瓴律师事务所荣幸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凯源法学院副院长彭诚信教授作为主讲人,以“《民法典》的道德思维与法律思维”讲座与大家分享。全体国瓴同仁参加。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该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和附则,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调整平等民事主体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关乎每位公民的切身利益,可谓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的颁布开启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是我国40年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显著标志。
彭诚信教授围绕《民法典》的体系架构、新增要点等内容,分成“《民法典》的体系”、“道德思维体现”、“法律思维体现”及“道德与法律相互影响在《民法典》中的体现”这四个主题来剖析解读《民法典》,结合生动的案例全面系统、深入浅出的阐释了《民法典》中新增、重要改进法律要点及争议性问题。他指出,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无论采何种观点,民法典中某些法律制度及理念均受到道德思维的一定影响。民法典既有坚持好人思维(如拾得遗失物等)、坏人思维(如缩短重大误解撤销权期间等)的制度设计,也有从坏人思维转变到常人思维的合理制度改进(如自己代理与双方代理等)。民法典既有依据纯粹法律思维的制度改善,也有受道德影响体现了不纯粹法律思维的制度设计:其中既有值得肯定者(如高空坠物不明加害人对受害人的合理分担补偿),也有尚需改进者(如善意取得排除赃物等)。
彭教授还指出,《民法典》对生物技术伦理的要求、环境保护意识的弘扬、救助他人好人条款的设计等均体现出受美德影响可生良法,而“共债共签”等夫妻债务认定制度则体现出败德对法律的不良影响。单纯站在坏人或好人视角理解法律往往会简化制度设计,甚至会违背制度设计的应然逻辑,最好还是坚持常人思维:立法上应侧重引导常人行善,注重预防或减少常人作恶的程序化制度设计;司法上则应坚持“案件社会背景考量”的思维方式与判决导向,强化当事人识别欺诈的注意义务以减少作恶者成功机会,加强惩治力度;最终实现遏制与打击败德和维护交易安全的法律正义之美。
两个小时的讲座,彭教授带领大家深入了解和认识了这部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典,彭教授强调,《民法典》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国法治事业的标志性成果,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广大律师应仔细研读,准确的理解和适用《民法典》,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公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